上海殡葬博物馆有件东西叫吉祥板,它是做什么的?

在上海有个殡葬博物馆,是我国首家殡葬博物馆。这座展馆以行业发展史为主题,展示内容包括了民间旧俗与传统丧葬、商业化殡葬业的产生等内容的大量图片、文档和珍贵文物。

在众多展品中,有一个木板结构的东西,四面垂着绸缎的围子。您知道它的名字吗?它的名字倒很好听,叫吉祥板。可虽然名叫吉祥,可是看着有点瘆人,既然殡葬博物馆,自然跟吉祥没啥关系。那它是做什么用的呢?您想要知道事情的真相,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在《曹雪芹别传》里有这么一段:雍正五年八月初的一天傍晚,宫门已经下锁,突然奉到敬事房首领太监通知,传一副吉祥板到皇子所居,在东六宫之后的乾东五所;才知道皇三子弘时暴死。”小说《廿载繁华梦》第四回也提过:次日,就由管家寻得一副吉祥板,是柳州来的,价银八百元。  上面提到的吉祥板,今天,除了一些上年经的老人,还有文史专家,一般人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而且,还有一种说法,说吉祥板就是棺材的讳称。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真正的吉祥板是给逝者用的,却不是棺材。它是一具红漆的木状框,中间是七块木板拼起来的,四周还套上绣雨蟒的围子。而要想更清楚地说明吉祥板,就不能不提今天已经消失了的,我国古代的一个行业——杠房。  杠房,也称杠子铺,其实就是古代出租葬礼仪仗的。老北京的杠房业有句行话,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不是说杠房的利润有多大,而是说古时办丧事十分繁琐复杂。开杠房,平时店里只有三五个人来看守门面,接待顾客就行。可一旦承办起白事,就要寿材,棚彩,家伙,纸活,僧道等等一起来,好多相关的行业都被杠房聚到一起,共同完成丧事。尤其到了清朝,仅仪仗执事就明确地分为满汉两种形式。在办丧事时,必须严格按照逝者的身份地位,什么人用什么样的仪仗。要是逝者是满族臣民,还要分内外八旗,品级高低等等要求。  在古时候,人们有多认可杠房呢,咱就说说清朝吧。清朝,北京有家日升杠房,在西长安行走西段的路南,店主人叫郁兰斋,是山西人。他们在清朝先后办过三场大的丧事,逝者分别是慈禧太后,隆裕太后,光绪皇帝。  问题来了,杠房的活计,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家家需要。可杠房不可能只有一家,那怎么确定谁家的丧事由哪个杠房负责了呢?这里,就用到了咱们今天说的这样东西,就是吉祥板。

古时候,吉祥板的标准用法是这样的:谁家人病危了,就要赶紧选一家杠房。然后,跟杠房说清了地址,他们就会马上派专人,把吉祥板送来,在家里摆好。然后,由丧家铺上入殓的被褥,等病人咽气后沐浴更衣,先往吉祥板上一抬,再选择一个吉时,才可以入棺。  对于逝者家属来说,吉祥板是给逝者的一个过渡工具。对于杠房来说,按照他们的行规,用了谁家的吉祥板,接来的接三,起往,伴宿,出殡等一系列丧事程序,就都归这一家杠房来承办了,别家的杠房就不能再插手了。

今天看来,对于古代繁琐的丧葬仪事,其根源还是因为古代人们礼制的观念。《礼记·曲礼下》就明确记载: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因为礼制,要给予逝者足够的尊重,也因为礼制,对不同的逝者,才有不同规格的丧葬要求。但今天,我们简化了大部分丧葬程序,也同样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选择。毕竟只有真正适合人们生活需要的习俗,才是最能长久存在下去的“刚需”。

明代有一种“浴尸”风俗,喝下浴尸水后能避免死者下地狱

在明代,官员、太监、僧人死后,朝廷予以旌表,甚至由朝廷出资,替他们营葬,这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制度。就是所谓的“赐葬”,也是为人臣者一生最高的荣誉。

僧人死后赐葬,始于正德年间。正德八年(1513年),大慈报恩寺灌顶大国师也舍窝死后,武宗命工部造塔葬之。当时工科给事中上奏反对,认为按照旧例,没有为国师营葬之例,工部也据理力劝,但武宗不听,而且亲自下令,以使僧人赐葬成为一种制度。

既然是办丧事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当然得以哀为主。依据传统丧礼,人死后,丧家当有殓、殡、哭、吊、奠这几项礼仪。在现在的很多农村里,还有很多类似的风俗被保留了下来。

所谓殓,即盛殓死者,有“小殓”与“大殓”之别。小殓,在死的第二日举行。大殓,则在小殓的后一天。殓当根据家财量力而行。

所谓殡,即葬死者于墓,当按时而行。所谓哭,即孝子哀思,当哀而不文。所谓吊,即古代的“知生者吊,知死者哀”。所谓奠,就是设灵堂以安慰超度死者。

在明代民间,敛前有“浴尸”这一道程序。按照民间的一种说法,如果亲子能饮下尸体的洗澡之水,那么死者就无入地狱之苦。

殓有大、小之分,在一些士大夫家族,除了客死他乡之外,一般不用殓,只是让死者手足伸舒,巾服端正,仅此而已。如果时值炎暑,大殓也不拘泥旧礼,一概变通而行。在嘉兴、湖州一带,凡是祖、父客死他乡,棺柩一般不入室。据说“冷尸入后,人不利也。”

至于殡,多拘于繁缛之习,以奢侈为荣。如在杭州,有一位姓王的富室,替父亲举丧,丧仪繁盛,惊动了整个杭州城。

哭,原是孝子对死者表示哀思,应该是出自内心的真诚,所以明人有“天下哭死皆真”之说。然在嘉兴、湖州,哭的时候全都失真,哀痛很少。究其原因,据说“牵扯生人事多”。换句话说,死者去矣,生者却为争夺遗产而明争暗斗,无心为死者致哀,不过虚于应付而已。

吊礼在明代民间丧仪中也有变化。按照传统的礼仪,吊是为了“生者”,而哀才是为了“死者”。在明代,已非沿习古礼,而是一概对死者行拜礼,生者在旁边答谢。所行吊礼,全施四拜之礼,或者接连叩头。

奠礼在明代大多过于奢侈。丧家一有丧事,就请客征礼,祭奠之物,有大盘、蜜楼、人物、阁楼、飞走、铭旌之类。更有甚者,丧家还实行“散孝帛孝布”的仪式,给他人送孝帛、孝布一类的“凶物”,让别人替自己亲人挂孝。

按照明代的制度,丧礼一般守孝27个月,算是“三年之期”。湖州人在终制之日,出外还是素青服,而居家则用素服。

有些号称“心丧”的孝子,直至守制满三年,才穿吉服。需要指出的是,明代的士大夫居丧期间,在接待客人之时,大多头戴苏巾,身穿深衣,显然已是俗化的表现,在一些正统的士人看来,显然也是非礼的行为。

丧葬习俗,讲究和历史来源

旧时,实行土葬。富裕者年过60便开始购置棺木和寿衣,请风水先生看“风脉”,择茔地,用砖石箍墓,在墓地植柏树。棺木以柏木为佳,也有用松木和桐木者。棺木有四页瓦、八大块、十合子、十二圆(用12块板)。棺木雕刻字画,内外漆好,储以待用。寿衣,也称“老衣”、“殓衣”。男的为长袍短褂,女的为秀衣套裙。一般内外三至五套,单衣、夹衣、棉衣都有,但忌穿皮毛类。经济条件差者则不讲究,多为临时置备,一般是薄板枋、布衣衫,入土为安。有些特困家庭则芦席卷尸,挖土坑掩埋,或埋于“乱葬坟”了事。丧葬习俗较为繁琐。

老年人将逝,儿女子孙要守护在旁,听候“遗嘱”。随之理发,净身,穿上寿衣。咽气后,多用白纸盖脸(城镇也有用黄纸、红纸的),点灯盏,抬置地上,男停正寝(中堂),女停内室,口放“衔钱”,手握一双筷子及包着馍的手绢,此曰“小殓”。待孝子(儿女子孙)到齐,在纸盆内烧纸,然后哭嚎,俗称“烧倒头纸”。并在大门口烧纸,挂幡,以示哀事。屋内书写引幡、“七单”、丧牌,设置灵堂。当日即告知亲朋,称为“报丧”。等逝者的外家(或娘家)及近亲到齐,将尸身入棺,此曰“大殓”,俗称“入殓”,或称“殓木人”。孝子亲友痛哭,绕棺一周而离。置灵棺于堂,头向内,足向外,停于正中。灵堂要围孝帘,立神位,挂魂幡,献饭菜,摆纸扎。孝子要在灵前守灵,焚香,燃烛,而且要昼夜不停,意在香火不断,后继有人。亲友闻讯,带纸箔钱物,前来吊唁。本家大小要穿白戴孝,给吊唁宾客按亲别“散孝”。停灵吊唁的时间长短,视逝者年龄大小、家境贫富而定,有放置3天、5天的,也有7天以上的。祭礼多送纸人、纸马、金银山等,至亲则为“全礼”——俗称“送饭”。

丧主一般用素席招待。(如今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安葬亦有诸多讲究。先一日下午,由孝女3人,分别执扫帚,提水壶,拿簸箕,去坟地“扫墓”;由孝男3人,分别执魂幡,端饭盘,打灯笼,去坟地“送饭”。回来时,孝子列队出迎,俯首嚎哭,俗称“引魂”。临渭区有的地方孝男去祖坟“迎魂”,并“祭路”,意为迎回祖魂敬献,祈求安葬一路平安。孝女在村巷迎祭。到了晚上,孝子亲友到齐,开棺环视,告别遗体,然后封棺,点“棺罩”举行祭奠活动。名门望族,特别讲究。蒲城、韩城一带,晚间还要举行“点主”和“三献礼”。聘请当地有科甲名位之士,或有威望的吏绅名人为礼宾先生,并以其中名位最高者为点主官。奠时,孝子三拜九叩首,四傧侧立两旁“唱礼”,点主官手执朱红笔,全神贯注地给死者牌位上的“主”字加点,“神”字加竖,叫做“穿神”、“通神”或“点主”。三献礼,即初、亚、终进献三次。一次奠酒,二次献饭,三次献茶。每次读祭文一道。每献一次皆鼓乐齐鸣。之后,还要大戏彻夜演唱。次日晨或午时起灵。灵柩置孝轿——棺罩内或“龙杠”上。门外烧纸人、纸马,孝子于孝轿前相对而跪。起灵,铭旌前导,魂幡引路,鼓乐齐鸣,孝子尾随,外戚“扯纤”,孝女扶柩。长子或长孙顶“纸盆”,行至村巷口,跨越麦草火,将“纸盆”摔于火上。沿途痛哭,撒纸钱。至墓地,纸人、冥器、铭旌随柩下墓,填土为坟。火化纸奠品,孝子谢拜帮葬的众人,花圈、孝棍插于坟上,继承人衣襟盛坟土一把而归。

葬后3天内,每到黄昏,家人焚麦草于坟周,俗曰“打怕怕”。第三日,逝者近亲要去坟地培土圆坟。死者逝世之日开始,每7天为一斋,共有“七斋”。每斋哭丧烧纸,俗称过“七”。斋期如逢农历七、八日的,由孝女在坟顶插一白纸小伞,坟周围插些小旗。亡后百日、周年,也要烧纸祭祀。父母之丧,持服3年,3年之内,士不应试,官不理任。三周年时,为之“脱服”,视为喜事,换红挽联,动亲朋,请乐人,设宴席,脱孝服,在坟前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职人员过丧事,礼仪从简,一般佩戴黑纱,敬献花圈,开追悼会。20世纪70年代以后,遗体实行火化,一般在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农村仍然实行土葬,“入殓”、“送葬”等仪式仍继续进行,“七”、“百日”、“三年”仍然要过。但守孝3年的习俗不像过去严格。

丧葬改革再加码!“旧坟头”该怎么办?集中迁坟行得通吗?

土葬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传统丧葬方式,古人对于葬礼是非常重视的,就比如拿现在还保存着的许许多多的帝王陵墓来说。这些帝王陵墓里面一般都埋有大量的金银珠宝,正是因为古人认为人死之后还能够在另外一个世界接着生活,所以对于坟墓的规格和所处的地点也是有着非常多的要求的。正是因为如此,想要在我国突然进行丧葬改革是非常困难的。

我国人民对于土葬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在这种地方实行丧葬的困难程度不言而喻。首先要克服的是那些老人对于丧葬的心理,他们觉得人死之后就应该土葬,如果火葬的话一把火之后自己什么都不剩了,那么也无法转世投胎。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落叶归根,农民一般都是靠土地吃饭的,所以他们对于土地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就算自己死后也是希望能够埋葬在故乡的土地之中。正是由于农民对于土葬的特殊感情,才有了我们所说的风水一说,同时青山埋忠骨也可以看出土葬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也可以反应出实行丧葬改革的困难。

最近随着国家对于丧葬制度的再度加码,有关于旧坟头的问题又被推上了热门,政府提出的集中迁坟能否行得通?

根据我国《殡葬管理条例》第二章第10条提出:禁止在下列地区建造坟墓:(一)耕地、林地;(二)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三)水库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四)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前款规定区域内现有的坟墓,除受国家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墓地予以保留外,应当限期迁移或者深埋,不留坟头。由此可见国家对于这些地方的坟墓是要求集中迁坟的,当然这些地方是不允许建立新的墓地的,同时旧坟头也是需要拆除的。

对于集中拆坟有什么阻力?

来自村民的阻力

我国对于清明节扫墓这一件事是非常重视的,缅怀先烈也是应该的。如果政府要求拆除居民家里的祖坟的话,我想居民会极力抵抗的。因为在我国传统丧葬文化中有风水一说,随意地去动他人的祖坟就相当于破坏了他人家的风水,这也会使得他人对你这种行为产生抵抗,甚至于对你发动人生攻击。所以说拆除他人祖坟在农民看来本来就是一件破坏自己财运和气运的事情,可能会导致官民之间发生冲突。

除了风水上面的因素,还有一种因素就是农民心理上的因素。毕竟自己多年来都在那个地方纪念先祖,在心里自己已经把那个地方当成是一种思念的寄托,所以说如果集体迁坟的话就需要到别的地方去纪念先组这种做法会使村民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因此心理因素也会导致农民极力的阻止集体迁坟。

2.来自工作量的阻力

要知道我国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然而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逝者安葬的方式一般都是采用土葬的方式,所以我国的旧坟头的数量是非常多的。这就导致如果要把旧坟头集中迁移的工作量非常大,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迁坟.

这对于地方财政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再者就算是花钱去请劳动力,对于这种不讨好的事情也会导致大量的人不愿意去干,那么光靠村干部自己几个人也是非常难达成这个目标的。

除了这两个阻力之外,由于旧坟头长期处于那个地方,所以它们一般都跟当地的生态系统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大面积的迁移旧坟头可能会导致当地的生态受到破坏,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等情况的发生。

3小时完成丧葬仪式,白事简办快办“不添乱”!

为有效应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叮咛店镇提倡红事缓办、白事简办快办,全力阻断因人群聚集带来的传播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4月4日下午,叮咛店镇南平谷村一位76岁的老人去世。在得知消息后,叮咛店镇及南平谷村工作人员赶到事主家中,对老人的去世表示哀悼,并向其家属详细讲解当前疫情形势,建议家属简化治丧仪式,从快治丧。

通过镇村干部不懈努力,事主家属表示将响应号召,严格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简化治丧仪式,不办宴席,并主动联系亲朋好友,谢绝吊唁。

在该村村干部的帮助下,仅用不到3个小时就完成了丧葬仪式,连夜安葬逝者。治丧现场所有人严格按照防疫要求全程佩戴口罩,丧礼结束后,还进行了全面消毒消杀,阻断了疫情传播风险。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疫情防控期间,叮咛店镇严格落实落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积极推动婚丧事宜移风易俗。近期,共倡导白事简办4起,红事缓办2起。

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同济教授罗小未先生逝世

建筑教育家同济教授罗小未先生逝世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第六届、七届民盟中央委员,第九届、十届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第十届、十一届民盟上海市委名誉副主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罗小未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6月8日6时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罗小未教授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毕生致力于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评论以及近代建筑遗产保护的教学与研究,特别在西方近现代建筑史、后现代建筑思潮的研究方面成果巨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桃李满天下,在国内建筑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她长期推动国际间的学术合作,对促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罗先生于1998年被评为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2006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先后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罗小未先生告别仪式定于2020年6月12日上午9时在上海市宝兴殡仪馆举行。为做好疫情期间的防控工作,如参加罗小未先生告别仪式,请提前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办联系(联系电话:021-65981429,021-65988531 传真:021-65986707 )。

  罗小未先生

  一路走好!

  我们永远怀念您!

建筑教育家同济教授罗小未先生逝世

上海白事礼仪

如果,人生是一趟旅程,那么殡仪馆就是你人生的终点站。站点的工作人员——殡仪师就是最后的服务人员,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让生命的告别更加令人温暖,让逝者的家属心灵上得到最后的抚慰。

那么殡仪师的工作流程是怎么样的呢?大概的程序有以下几点

殡仪流程

1、指导和帮助家庭办理手续采购物品

逝者逝世当天,需要采购物品,这些根据不同的地方以及需要操办的殡仪流程,有大同小异的东西。比如黑纱、白花、白布、花圈…..等。然后指导逝者家属第二天去派出所注销户口,大致在第三天出殡。

2、给予家属着装上意见

正常情况下,直系晚辈亲属系白孝带,(走一个为三寸宽、走两个为四寸宽。儿、女、儿媳为五尺长、姑爷为四尺半长)平辈带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外孙系小块蓝布),其他来宾戴白花。殡仪师需要告诉他们,以便现场出现不和谐的纰漏。

3、殡仪师对逝者进行遗体美化

殡仪师需要将遗体的衣物取下,并且对全身进行擦拭,用白布盖上,并且对逝者面部进行美化,穿衣。一切就绪后,根据家属安排的时间,进行遗体火化。

4、殡仪师主持出殡和下葬仪式

当遗体火化后,出殡时,由长子率众晚辈,手持遗像离开家门。如果路程较远,则坐车到到陵园。由殡仪师在陵园在主持一次下葬仪式,随后礼毕完成。

宝兴白事礼仪

我们常听老人说“给我们养老送终”。“送终”是传统丧葬礼仪其中其中一项。宝兴白事礼仪在方便大家的基础上,保留着传统的丧葬礼仪。有哪些呢?

宝兴白事礼仪

1、送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2、带孝 卸孝  老人死后,在回灵之前,孝子孝妇所穿孝衣是麻衣,回灵之后,全家脱下麻衣,孝子改在右臂挂麻布手圈或乌布手圈,孝妇改在头上插白花,称为带孝。带孝期间,男女均穿素色衣服,不能穿红带绿,不宜嫁娶,逢有喜庆也不能办,要等到卸孝之后才补办。卸孝是在升龛点主丧事完结时,卸下身上一切带孝的标志。

3、报丧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4、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

5、守灵 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灵”。

6、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7、出殡 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

8、落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 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一场白事,从留亲戚吃饭变为了送亲戚泡面

一场白事取消16桌酒席,从原来留亲戚吃饭变为送亲戚泡面,把白事程序做到了最简,把参与人数减到最少……正值疫情防控期,金山张堰镇制定清明祭扫和防控工作方案,建立联防联控协调机制,落实场所消毒、体温监测、限流管理等防控措施,实行预约落葬、预约祭扫,规定预约落葬每户不超过10人,“新清明”预约祭扫每户不超过3人,同时推广“云祭扫”等做法,引导市民逐步转变观念和习惯。

  近日,记者来到张堰镇镇级公墓,探访疫情形势下张堰镇清明节期间祭扫情况。在公墓入园处,扩音喇叭循环播放入园须知和祭扫注意事项,两名志愿者正对祭扫人员进行体温测量、预约票检查。不远处的停车场路口,派出所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车辆停车证,维持交通秩序。记者发现,当天祭扫人员稀少,1小时内只有几户人家前来祭扫。

  “这是您的张堰公墓清明祭扫出入凭证,请收好。”3月19日,百家村村民丁某前往村委会领取了10张清明祭扫入场券和两张车辆通行证。

白事

  春节后,丁某的父亲因病去世,按照本地习俗,打算举办丧事,并向村委会进行了报备。当晚,丁某一家人便联系了厨师,协调了场地搭建等相关事宜,并于第二天一早去市场购置大量食材。

  为防止疫情在红白喜事中传播扩散,百家村积极响应区委、镇党委号召,积极以移风易俗行动推进抗疫工作。第二天上午,百家村党总支书记郭小成、村医俞彩芳一行来到丁某家中。经过反复劝说,丁伯仁一家人表示,“现在处于疫情非常时期,我们愿意简办,最大程度减少人员聚集,不给百家村添乱、不给张堰添乱。”

冬至扫墓——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扫墓——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习俗

1、据说是某一年,为了躲倭寇,家乡的人跑到别的地方去,等倭寇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回家,错过清明扫墓的时间,又接近冬至,就在冬至这一天扫墓。

2、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扫墓,北洋冬至扫墓的多,清明扫墓的少,清明比冬至节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扫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扫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扫墓。

3、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4、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泉州,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

我们家乡的人都喜欢在冬至扫墓,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冬至正好收完水稻,家里有粮有豆;自家养的三鸟经过一个秋收的田间觅食之后都长得又大又肥;加上秋天天气好,能种菜;什么东西都齐着,拿起来就能过节。农民们平日里一日三餐都吃着稀饭就咸菜,一年到头多么盼望着节日的到来。节日一到,就把地里自产的东西拿出来,好好地改善改善生活,这也算是庆祝庆祝丰年吧!二是冬至里天气晴朗,山上干燥明净,此时又值农闲,农民们有时间上山扫墓。

我的家乡没有山,四围里尽是平展展的一大片田园。这样的地方是不能有坟墓的,坟墓在几里外的矮山,这还只是近一两代人的坟墓,而老祖宗们的坟墓则须到桑浦山去。那里的山又高又大,我们登岗、炮台等地的大部分坟墓都设在此处。

冬至扫墓,浅代的祖坟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几个人喊齐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带各的,谁家有什么东西就带什么东西。那时候人们扫墓都兴带上“三牲”米果品,?摇还有自家做的甜食,蚶是必定要带的,因为有个习俗,扫完墓要在坟前吃蚶,吃完后把蚶壳撒到坟身上。墓一扫完,参加扫墓的人就围在坟前吃东西,坟前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是任由你吃的,而且谁家的东西都能吃。

对于葬于桑埔山上的老祖宗则三五年去一回,也有十几二十年才去一回的。给老祖坟扫墓,要隆重许多。它涉及到整个族里的人,因此,需要有人来“行头”,有人来策划。之所以隔上些年就想到要去扫老祖宗的墓,是因为族里的那些老人总怕后辈们以后认不得老祖坟,或者长久没人去修整,祖坟荒芜塌陷了。

这种扫墓常常须在年初就提出来,因为需要筹备,组织的事情会很多。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冬至那天,全族的人除少数女人留在家里之外,其余的人都倾室而出,一大队人马扛着梭标,挑着祭品,浩浩荡荡地往桑浦山进发。到了桑埔山。来到祖宗坟前,摆祭品是大人、妇女们的事,搭祭台、修坟墓则是后生们的事,桑埔山上有许多石洞。一到山上,孩子们就顾不上什么,纷纷跑了出去,钻山洞,爬高山。最过瘾的是站在高山上呼喊;你喊,我喊,大家喊,顿时整个山都热闹起来了。待玩够了,大人们就会喊他们下来吃东西。一边吃一边听老人们讲先人们的故事,这时候,老人们总忘不了叮嘱我们,好好地认识祖坟,不要等他们都死了认不出来。

那时候的冬至扫墓是多么地有意义,也是多么地值得回味呀!至今还常常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