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事礼仪

如果,人生是一趟旅程,那么殡仪馆就是你人生的终点站。站点的工作人员——殡仪师就是最后的服务人员,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让生命的告别更加令人温暖,让逝者的家属心灵上得到最后的抚慰。

那么殡仪师的工作流程是怎么样的呢?大概的程序有以下几点

殡仪流程

1、指导和帮助家庭办理手续采购物品

逝者逝世当天,需要采购物品,这些根据不同的地方以及需要操办的殡仪流程,有大同小异的东西。比如黑纱、白花、白布、花圈…..等。然后指导逝者家属第二天去派出所注销户口,大致在第三天出殡。

2、给予家属着装上意见

正常情况下,直系晚辈亲属系白孝带,(走一个为三寸宽、走两个为四寸宽。儿、女、儿媳为五尺长、姑爷为四尺半长)平辈带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外孙系小块蓝布),其他来宾戴白花。殡仪师需要告诉他们,以便现场出现不和谐的纰漏。

3、殡仪师对逝者进行遗体美化

殡仪师需要将遗体的衣物取下,并且对全身进行擦拭,用白布盖上,并且对逝者面部进行美化,穿衣。一切就绪后,根据家属安排的时间,进行遗体火化。

4、殡仪师主持出殡和下葬仪式

当遗体火化后,出殡时,由长子率众晚辈,手持遗像离开家门。如果路程较远,则坐车到到陵园。由殡仪师在陵园在主持一次下葬仪式,随后礼毕完成。

宝兴白事礼仪

我们常听老人说“给我们养老送终”。“送终”是传统丧葬礼仪其中其中一项。宝兴白事礼仪在方便大家的基础上,保留着传统的丧葬礼仪。有哪些呢?

宝兴白事礼仪

1、送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2、带孝 卸孝  老人死后,在回灵之前,孝子孝妇所穿孝衣是麻衣,回灵之后,全家脱下麻衣,孝子改在右臂挂麻布手圈或乌布手圈,孝妇改在头上插白花,称为带孝。带孝期间,男女均穿素色衣服,不能穿红带绿,不宜嫁娶,逢有喜庆也不能办,要等到卸孝之后才补办。卸孝是在升龛点主丧事完结时,卸下身上一切带孝的标志。

3、报丧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4、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

5、守灵 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灵”。

6、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7、出殡 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

8、落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 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一场白事,从留亲戚吃饭变为了送亲戚泡面

一场白事取消16桌酒席,从原来留亲戚吃饭变为送亲戚泡面,把白事程序做到了最简,把参与人数减到最少……正值疫情防控期,金山张堰镇制定清明祭扫和防控工作方案,建立联防联控协调机制,落实场所消毒、体温监测、限流管理等防控措施,实行预约落葬、预约祭扫,规定预约落葬每户不超过10人,“新清明”预约祭扫每户不超过3人,同时推广“云祭扫”等做法,引导市民逐步转变观念和习惯。

  近日,记者来到张堰镇镇级公墓,探访疫情形势下张堰镇清明节期间祭扫情况。在公墓入园处,扩音喇叭循环播放入园须知和祭扫注意事项,两名志愿者正对祭扫人员进行体温测量、预约票检查。不远处的停车场路口,派出所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车辆停车证,维持交通秩序。记者发现,当天祭扫人员稀少,1小时内只有几户人家前来祭扫。

  “这是您的张堰公墓清明祭扫出入凭证,请收好。”3月19日,百家村村民丁某前往村委会领取了10张清明祭扫入场券和两张车辆通行证。

白事

  春节后,丁某的父亲因病去世,按照本地习俗,打算举办丧事,并向村委会进行了报备。当晚,丁某一家人便联系了厨师,协调了场地搭建等相关事宜,并于第二天一早去市场购置大量食材。

  为防止疫情在红白喜事中传播扩散,百家村积极响应区委、镇党委号召,积极以移风易俗行动推进抗疫工作。第二天上午,百家村党总支书记郭小成、村医俞彩芳一行来到丁某家中。经过反复劝说,丁伯仁一家人表示,“现在处于疫情非常时期,我们愿意简办,最大程度减少人员聚集,不给百家村添乱、不给张堰添乱。”

冬至扫墓——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扫墓——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习俗

1、据说是某一年,为了躲倭寇,家乡的人跑到别的地方去,等倭寇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回家,错过清明扫墓的时间,又接近冬至,就在冬至这一天扫墓。

2、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扫墓,北洋冬至扫墓的多,清明扫墓的少,清明比冬至节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扫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扫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扫墓。

3、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4、中国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泉州,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

我们家乡的人都喜欢在冬至扫墓,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冬至正好收完水稻,家里有粮有豆;自家养的三鸟经过一个秋收的田间觅食之后都长得又大又肥;加上秋天天气好,能种菜;什么东西都齐着,拿起来就能过节。农民们平日里一日三餐都吃着稀饭就咸菜,一年到头多么盼望着节日的到来。节日一到,就把地里自产的东西拿出来,好好地改善改善生活,这也算是庆祝庆祝丰年吧!二是冬至里天气晴朗,山上干燥明净,此时又值农闲,农民们有时间上山扫墓。

我的家乡没有山,四围里尽是平展展的一大片田园。这样的地方是不能有坟墓的,坟墓在几里外的矮山,这还只是近一两代人的坟墓,而老祖宗们的坟墓则须到桑浦山去。那里的山又高又大,我们登岗、炮台等地的大部分坟墓都设在此处。

冬至扫墓,浅代的祖坟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几个人喊齐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带各的,谁家有什么东西就带什么东西。那时候人们扫墓都兴带上“三牲”米果品,?摇还有自家做的甜食,蚶是必定要带的,因为有个习俗,扫完墓要在坟前吃蚶,吃完后把蚶壳撒到坟身上。墓一扫完,参加扫墓的人就围在坟前吃东西,坟前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是任由你吃的,而且谁家的东西都能吃。

对于葬于桑埔山上的老祖宗则三五年去一回,也有十几二十年才去一回的。给老祖坟扫墓,要隆重许多。它涉及到整个族里的人,因此,需要有人来“行头”,有人来策划。之所以隔上些年就想到要去扫老祖宗的墓,是因为族里的那些老人总怕后辈们以后认不得老祖坟,或者长久没人去修整,祖坟荒芜塌陷了。

这种扫墓常常须在年初就提出来,因为需要筹备,组织的事情会很多。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冬至那天,全族的人除少数女人留在家里之外,其余的人都倾室而出,一大队人马扛着梭标,挑着祭品,浩浩荡荡地往桑浦山进发。到了桑埔山。来到祖宗坟前,摆祭品是大人、妇女们的事,搭祭台、修坟墓则是后生们的事,桑埔山上有许多石洞。一到山上,孩子们就顾不上什么,纷纷跑了出去,钻山洞,爬高山。最过瘾的是站在高山上呼喊;你喊,我喊,大家喊,顿时整个山都热闹起来了。待玩够了,大人们就会喊他们下来吃东西。一边吃一边听老人们讲先人们的故事,这时候,老人们总忘不了叮嘱我们,好好地认识祖坟,不要等他们都死了认不出来。

那时候的冬至扫墓是多么地有意义,也是多么地值得回味呀!至今还常常津津乐道。

上海清明节习俗

上海清明节习俗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丧事礼金、丧事封包注意事项

丧事礼金、丧事封包注意事项:

  1、白事送礼数额要单数,不能封双数的礼包。单数表示不好的事情只此一回,如果是双数,则寓意祸不单行,就会得罪主人家了。很多人习惯送礼包就封个大额的整数了事,可能不经意间就得罪人。一般封丧事的礼包都带尾数,常用1做尾数,比如501、511等。

  2、现在一些年轻人都没有写封包的习惯了,一般都是购买现成的商业封包直接送礼包,因此,一些年轻人就容易误用封包,尤其是一些不懂人情世故和礼节的人,抓到一个就用,一旦用错,很容易得罪人。白事封包不能用喜事的喜庆封包,市场上的那种现成封包,只能用大吉大利或是白事专用封包,千万不要用恭喜发财、双喜、贺等封包。

  3、白事礼包一般不具名和致辞,把礼包送给相关司礼人员即可。有些人家亲友多,司礼登记往往忙不过来,那就很可能会漏记收礼,送礼往往讲究的是礼尚往来,如果你送礼了,主人家却没有登记,主人家可能会怪你,这样是付出了没好报,因此,对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具名,具体做法是:现成的白事专用封包不需要致辞,只在封包正面左下角具名“XXX敬”;那种无致辞的空白封包,则在正面顶部居中竖排写上“牛眠之敬”,在左下角具名即可。

  4、办丧事的时候,主人家收到礼包时,很多地方的习俗是需要回礼的,也就是送一个小礼包给送礼者,这种礼包一般就是一块钱左右,象征着送礼者大吉利是。这种回赠礼包,送礼者是要收下的,不能拒收。

  5、丧事送礼包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亲人去世后,主人家一般都会派专人去给亲友报丧,白事礼包一般就是在使者报丧的时候送出去,让使者代收,这个使者往往也是兼任司礼人员,收到礼包后会登记在人情簿,然后回礼。

  6、对于一些亲友去世,有的人可能由于关系比较特殊,还要给逝者送花圈或是挽联,一般也是交代主人家代办了,在使者报丧的时候一并把这个代办款交给使者,注意,要交待清楚代物款和礼包数目,避免使者弄混出丑。代物款不需要进礼包。

丧事礼金信封写法

丧事礼金信封写法

  按照古代的书写习惯,一定要竖着写,才能保持传统的风格。这是汉民族的习俗,适用于全国大多数的地域。大多数都以旧式中文书写法来写,其要点如下:

  1、竖写;

  2、从右至左,左边第一行与纸面顶部空两个字开始写,“痛悼(哀悼)世伯(父亲)大人x x x先生千古”;

  3、正中行纸面上下空格近乎相当写上,写上“永垂不朽(英灵永存或与天地长存等)”等敬语;

  4、末行从纸面底部估计空余两个字位置,写上“世侄(儿或世友)x x x敬挽。即可。

  注意:从纸面看,三行是从右至左,右中左一行比一行位置低。

上海白事随份子的忌讳 丧事随礼怎么说客套话

白事的意思是指丧事,在去参加葬礼的时候,我们同样也是要随份子钱的。一般白事随份子有以下忌讳:头像朝向向外、多为单数、忌从丧家带回物品,除此之外在随礼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说一些客套话。

白事分为白丧和喜丧,死者的年龄小于六十岁就是白丧,而死者年龄大于六十岁就是喜丧,一般白丧和喜丧的葬礼是不一样的,喜丧通常要大宴宾客当做喜事来办,而白丧决然不同。不过不管是哪种丧事,关于随份子钱的规矩都是一样的。

1白事随份子的忌讳

1、头像朝向向外:这个头像朝外指的是人民币的人物图像朝向手外,这是一直都流传着的规矩,不过现在很少有人带现金出门了,可我们在参加葬礼的时候最好还是拿现金,然后让现金的头像朝外,一来这样能显示出我们的尊重,二来也有利于葬礼风水。

2、多为单数:在随礼的时候,总钱数最好是单数,比如三百、五百、七百等等,葬礼不要成双成对,所以一般不要给双数礼金,否则会显得好似在诅咒死者的另一半一样。

3、忌从丧家带回物品:可能有些丧家比较大方,当您随礼了以后,他们就会给您一些东西带回家里吃,这在风水学中是严格禁止的。

2丧事随礼怎么说客套话

丧事随礼的时候是很少需要说客套话的,如果要说那么可以从缅怀死者的角度来说,否则很容易引起主人的反感,如果是宽慰主人只要少说两句点到为止即可,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厌烦。因为丧事不同于喜事,没有人喜欢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面前提起自己的伤痛之处,所以多说多错少说少错。

高校殡葬专业火了没啥好忌讳的

高校殡葬专业火了没啥好忌讳的

  【网言】安徽城市职业管理学院首次开设殡葬专业的消息,引发了舆论的关注。今年9月,38名新生进入新设立的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学习,校方表示,目前殡葬专业人才很紧俏,收入也相对较高,学生入学两月已被“预定”。

  遵循社会需求是大学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尤其是职业教育,更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和核心追求。当然,大学专业设置还要兼顾专业的逻辑结构,即按照专业知识结构来设置专业。否则,一味遵循社会需求,没有条件也要强行“创造”条件上马新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名不副实,这样的见钱眼开不仅耽误了学生,最终也会反噬学校。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给殡葬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但由于公众对殡葬的“忌讳”,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都不太愿意选择这样的专业,导致殡葬行业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和家政专业、小龙虾专业一样,社会有需求,就该培养专业相关的人才。定向式有针对性的培养,提升了专业化水平,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

你愿意提前安排丧事吗?

12月14日,上海暖冬园举行已故孤寡老人及特困家庭集体安葬及送行仪式。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五年前,上海推出“生前契约”。

12月14日,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办公室有关人士透露,截至目前,只有六七位老人签订“生前契约”,很多市民认为给自己操办丧事会“触霉头”、“不吉利”。

有失独老人告诉记者,“生前契约”还是有吸引力的,自己的身后事最好不要难为别人,但如果契约要求交代去世后个人财产如何处理、交割,就不会签“生前契约”。

签订“生前契约”者寥寥无几

据原上海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介绍,2011年前后,有失独家庭老人给上海市领导写信询问:该由谁为自己张罗后事?市领导作出批复,要求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想办法,解决这些失独老人的后顾之忧。

当时,经相关部门商议,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推出了一项“生前关爱计划”,即现在所说的“生前契约”。该计划最初主要针对无子女家庭老人,由殡仪馆、受助老人、居委会(或工作单位)、殡葬服务中心四方代表共同签署,老人可以在签约时一次性支付办理身后事所需费用,也可以在死后由提供服务的部门从老人丧葬费里扣。后来“生前关爱计划”又将服务对象扩大到有子女、无能力(照顾)的老人。

相应的,龙华殡仪馆、宝兴殡仪馆、滨海古园等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下属十几家殡葬企业联合募集了100万元,放在专门的帐户内,补贴“生前契约”产生的通货膨胀和由此带来的差价,因为老人签约时购买的殡仪服务市场价格,待老人若干年甚至十几年后过世时可能已涨了好几倍。

不过,上海签订“生前契约”的老人寥寥无几。

“情况不是很理想,市民接受度比较低。”12月14日,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办公室有关人士直言,迄今为止签约的只有六七位老人。在该人士看来,中国人一般比较忌讳谈死,很多市民认为给自己操办丧事会“触霉头”、“不吉利”。此外,“生前契约”往往对无子女老人更有价值,有子女的老人一般不太需要。

王宏阶则认为,“生前契约”在上海乏人参与,除了传统观念束缚,也与“生前关爱计划”属于政府针对特定人群的惠民措施,未在社会上大力推广、知道的人还不太多有关。“生前契约”还未在公众中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到目前为止,上海仅有一例已兑现的“生前契约”,有人或多或少会担心契约管不管用、资金安全如何保障、十几年后费用大涨服务能否兑现等问题。

老人担心财产分割

对身后事,老人们担心得很多。

宋美娴老奶奶今年81岁,与老伴一起住在上海浦东亲和源老年公寓,膝下没有子女。面对上门介绍“生前契约”的工作人员,她问了很多。

“要安安静静地走、有尊严地走,比如生前契约里可以约定,如果生了重病急病,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再抢救,让我安乐死,这些条款我都能接受,但关键还是看契约的重心放在哪方面。”她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她和老伴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既然没有子女,自己的身后事最好不要难为别人。

宋美娴表示,“生前契约”对他们老两口还是有吸引力的,但签约关键还是要看内容是否适合,“我现在还没看到契约的详细内容,也不清楚具体规则。如果契约里要求交代去世后个人财产如何处理、交割,类似以房养老那种,我们就不参加。”

住在宋奶奶隔壁房间的崔怡神今年70岁,她没成家也没子女,最大的心病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身后事托付给谁来操办。

崔怡神对澎湃新闻记者说,生前安排好身后事,可以让自己走得没有牵挂,因此半年前她花了8万多元为自己买了一小块0.78平方米的节地葬穴位,挨着宋奶奶买的穴位,这样以后过世了也有邻居作伴,不至于孤独。

多家墓园看好市场

对“生前契约”,多家墓园都非常看好这一市场。

“我们觉得,生前契约的市场一直存在,需求会越来越明显,不过前景还要取决于市场接受度和培育时间的长短。”上海一家墓园的相关负责人邢伟东说。

据邢伟东介绍,其所属集团已在安徽合肥的墓园试行了一段时间的“生前契约”,觉得还是有市场的。如今在安徽、上海,独生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很多,不少老人不想麻烦子女、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己解决身后事。另据中国殡葬行业协会相关人士透露,云南一家殡葬服务公司在2015年卖出了1000份“生前契约”。

邢伟东还表示,根据他们的调研,“生前契约”在美国已做得比较成熟,美国人平均60岁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后事,购买“生前契约”服务后10-14年过世的占绝大多数。他们下一步会在养老院、居家养老社区与老年人群体做更多的沟通和推广,让更多的老人知道有这样的产品和服务。

王宏阶认为,目前困扰“生前契约”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安全和法规缺失。

以中国开展生前契约最成熟的台湾地区和昆明市为例,目前台湾每年落葬的老人中约有20%的人购买了生前契约,如果昆明每份生前契约的费用是3万元,一年1000份就是3000万元,这么一大笔沉淀几年至十几年的资金如何安全管理是个难题,不然就有可能成为非法集资。台湾地区刚推生前契约时也乱过,后来出台了专门的资金管理条例,而大陆地区至今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来对其加以监管和约束。

王宏阶表示,在政府惠民性质的“生前关爱计划”里,作为四方签约代表之一的上海殡葬服务中心主要承担的就是对契约资金如何使用、契约是否履行的监管作用,而居委会(工作单位)实际上也起到第三方监管的作用,好让签约市民踏实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