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清明节习俗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丧事礼金、丧事封包注意事项
丧事礼金、丧事封包注意事项:
1、白事送礼数额要单数,不能封双数的礼包。单数表示不好的事情只此一回,如果是双数,则寓意祸不单行,就会得罪主人家了。很多人习惯送礼包就封个大额的整数了事,可能不经意间就得罪人。一般封丧事的礼包都带尾数,常用1做尾数,比如501、511等。
2、现在一些年轻人都没有写封包的习惯了,一般都是购买现成的商业封包直接送礼包,因此,一些年轻人就容易误用封包,尤其是一些不懂人情世故和礼节的人,抓到一个就用,一旦用错,很容易得罪人。白事封包不能用喜事的喜庆封包,市场上的那种现成封包,只能用大吉大利或是白事专用封包,千万不要用恭喜发财、双喜、贺等封包。
3、白事礼包一般不具名和致辞,把礼包送给相关司礼人员即可。有些人家亲友多,司礼登记往往忙不过来,那就很可能会漏记收礼,送礼往往讲究的是礼尚往来,如果你送礼了,主人家却没有登记,主人家可能会怪你,这样是付出了没好报,因此,对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具名,具体做法是:现成的白事专用封包不需要致辞,只在封包正面左下角具名“XXX敬”;那种无致辞的空白封包,则在正面顶部居中竖排写上“牛眠之敬”,在左下角具名即可。
4、办丧事的时候,主人家收到礼包时,很多地方的习俗是需要回礼的,也就是送一个小礼包给送礼者,这种礼包一般就是一块钱左右,象征着送礼者大吉利是。这种回赠礼包,送礼者是要收下的,不能拒收。
5、丧事送礼包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亲人去世后,主人家一般都会派专人去给亲友报丧,白事礼包一般就是在使者报丧的时候送出去,让使者代收,这个使者往往也是兼任司礼人员,收到礼包后会登记在人情簿,然后回礼。
6、对于一些亲友去世,有的人可能由于关系比较特殊,还要给逝者送花圈或是挽联,一般也是交代主人家代办了,在使者报丧的时候一并把这个代办款交给使者,注意,要交待清楚代物款和礼包数目,避免使者弄混出丑。代物款不需要进礼包。
丧事礼金信封写法
丧事礼金信封写法
按照古代的书写习惯,一定要竖着写,才能保持传统的风格。这是汉民族的习俗,适用于全国大多数的地域。大多数都以旧式中文书写法来写,其要点如下:
1、竖写;
2、从右至左,左边第一行与纸面顶部空两个字开始写,“痛悼(哀悼)世伯(父亲)大人x x x先生千古”;
3、正中行纸面上下空格近乎相当写上,写上“永垂不朽(英灵永存或与天地长存等)”等敬语;
4、末行从纸面底部估计空余两个字位置,写上“世侄(儿或世友)x x x敬挽。即可。
注意:从纸面看,三行是从右至左,右中左一行比一行位置低。
上海白事随份子的忌讳 丧事随礼怎么说客套话
白事的意思是指丧事,在去参加葬礼的时候,我们同样也是要随份子钱的。一般白事随份子有以下忌讳:头像朝向向外、多为单数、忌从丧家带回物品,除此之外在随礼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说一些客套话。
白事分为白丧和喜丧,死者的年龄小于六十岁就是白丧,而死者年龄大于六十岁就是喜丧,一般白丧和喜丧的葬礼是不一样的,喜丧通常要大宴宾客当做喜事来办,而白丧决然不同。不过不管是哪种丧事,关于随份子钱的规矩都是一样的。
1白事随份子的忌讳
1、头像朝向向外:这个头像朝外指的是人民币的人物图像朝向手外,这是一直都流传着的规矩,不过现在很少有人带现金出门了,可我们在参加葬礼的时候最好还是拿现金,然后让现金的头像朝外,一来这样能显示出我们的尊重,二来也有利于葬礼风水。
2、多为单数:在随礼的时候,总钱数最好是单数,比如三百、五百、七百等等,葬礼不要成双成对,所以一般不要给双数礼金,否则会显得好似在诅咒死者的另一半一样。
3、忌从丧家带回物品:可能有些丧家比较大方,当您随礼了以后,他们就会给您一些东西带回家里吃,这在风水学中是严格禁止的。
2丧事随礼怎么说客套话
丧事随礼的时候是很少需要说客套话的,如果要说那么可以从缅怀死者的角度来说,否则很容易引起主人的反感,如果是宽慰主人只要少说两句点到为止即可,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厌烦。因为丧事不同于喜事,没有人喜欢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面前提起自己的伤痛之处,所以多说多错少说少错。
高校殡葬专业火了没啥好忌讳的
高校殡葬专业火了没啥好忌讳的
【网言】安徽城市职业管理学院首次开设殡葬专业的消息,引发了舆论的关注。今年9月,38名新生进入新设立的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学习,校方表示,目前殡葬专业人才很紧俏,收入也相对较高,学生入学两月已被“预定”。
遵循社会需求是大学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尤其是职业教育,更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和核心追求。当然,大学专业设置还要兼顾专业的逻辑结构,即按照专业知识结构来设置专业。否则,一味遵循社会需求,没有条件也要强行“创造”条件上马新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名不副实,这样的见钱眼开不仅耽误了学生,最终也会反噬学校。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给殡葬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但由于公众对殡葬的“忌讳”,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都不太愿意选择这样的专业,导致殡葬行业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和家政专业、小龙虾专业一样,社会有需求,就该培养专业相关的人才。定向式有针对性的培养,提升了专业化水平,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
你愿意提前安排丧事吗?
12月14日,上海暖冬园举行已故孤寡老人及特困家庭集体安葬及送行仪式。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五年前,上海推出“生前契约”。
12月14日,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办公室有关人士透露,截至目前,只有六七位老人签订“生前契约”,很多市民认为给自己操办丧事会“触霉头”、“不吉利”。
有失独老人告诉记者,“生前契约”还是有吸引力的,自己的身后事最好不要难为别人,但如果契约要求交代去世后个人财产如何处理、交割,就不会签“生前契约”。
签订“生前契约”者寥寥无几
据原上海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介绍,2011年前后,有失独家庭老人给上海市领导写信询问:该由谁为自己张罗后事?市领导作出批复,要求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想办法,解决这些失独老人的后顾之忧。
当时,经相关部门商议,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推出了一项“生前关爱计划”,即现在所说的“生前契约”。该计划最初主要针对无子女家庭老人,由殡仪馆、受助老人、居委会(或工作单位)、殡葬服务中心四方代表共同签署,老人可以在签约时一次性支付办理身后事所需费用,也可以在死后由提供服务的部门从老人丧葬费里扣。后来“生前关爱计划”又将服务对象扩大到有子女、无能力(照顾)的老人。
相应的,龙华殡仪馆、宝兴殡仪馆、滨海古园等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下属十几家殡葬企业联合募集了100万元,放在专门的帐户内,补贴“生前契约”产生的通货膨胀和由此带来的差价,因为老人签约时购买的殡仪服务市场价格,待老人若干年甚至十几年后过世时可能已涨了好几倍。
不过,上海签订“生前契约”的老人寥寥无几。
“情况不是很理想,市民接受度比较低。”12月14日,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办公室有关人士直言,迄今为止签约的只有六七位老人。在该人士看来,中国人一般比较忌讳谈死,很多市民认为给自己操办丧事会“触霉头”、“不吉利”。此外,“生前契约”往往对无子女老人更有价值,有子女的老人一般不太需要。
王宏阶则认为,“生前契约”在上海乏人参与,除了传统观念束缚,也与“生前关爱计划”属于政府针对特定人群的惠民措施,未在社会上大力推广、知道的人还不太多有关。“生前契约”还未在公众中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到目前为止,上海仅有一例已兑现的“生前契约”,有人或多或少会担心契约管不管用、资金安全如何保障、十几年后费用大涨服务能否兑现等问题。
老人担心财产分割
对身后事,老人们担心得很多。
宋美娴老奶奶今年81岁,与老伴一起住在上海浦东亲和源老年公寓,膝下没有子女。面对上门介绍“生前契约”的工作人员,她问了很多。
“要安安静静地走、有尊严地走,比如生前契约里可以约定,如果生了重病急病,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再抢救,让我安乐死,这些条款我都能接受,但关键还是看契约的重心放在哪方面。”她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她和老伴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既然没有子女,自己的身后事最好不要难为别人。
宋美娴表示,“生前契约”对他们老两口还是有吸引力的,但签约关键还是要看内容是否适合,“我现在还没看到契约的详细内容,也不清楚具体规则。如果契约里要求交代去世后个人财产如何处理、交割,类似以房养老那种,我们就不参加。”
住在宋奶奶隔壁房间的崔怡神今年70岁,她没成家也没子女,最大的心病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身后事托付给谁来操办。
崔怡神对澎湃新闻记者说,生前安排好身后事,可以让自己走得没有牵挂,因此半年前她花了8万多元为自己买了一小块0.78平方米的节地葬穴位,挨着宋奶奶买的穴位,这样以后过世了也有邻居作伴,不至于孤独。
多家墓园看好市场
对“生前契约”,多家墓园都非常看好这一市场。
“我们觉得,生前契约的市场一直存在,需求会越来越明显,不过前景还要取决于市场接受度和培育时间的长短。”上海一家墓园的相关负责人邢伟东说。
据邢伟东介绍,其所属集团已在安徽合肥的墓园试行了一段时间的“生前契约”,觉得还是有市场的。如今在安徽、上海,独生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很多,不少老人不想麻烦子女、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己解决身后事。另据中国殡葬行业协会相关人士透露,云南一家殡葬服务公司在2015年卖出了1000份“生前契约”。
邢伟东还表示,根据他们的调研,“生前契约”在美国已做得比较成熟,美国人平均60岁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后事,购买“生前契约”服务后10-14年过世的占绝大多数。他们下一步会在养老院、居家养老社区与老年人群体做更多的沟通和推广,让更多的老人知道有这样的产品和服务。
王宏阶认为,目前困扰“生前契约”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安全和法规缺失。
以中国开展生前契约最成熟的台湾地区和昆明市为例,目前台湾每年落葬的老人中约有20%的人购买了生前契约,如果昆明每份生前契约的费用是3万元,一年1000份就是3000万元,这么一大笔沉淀几年至十几年的资金如何安全管理是个难题,不然就有可能成为非法集资。台湾地区刚推生前契约时也乱过,后来出台了专门的资金管理条例,而大陆地区至今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来对其加以监管和约束。
王宏阶表示,在政府惠民性质的“生前关爱计划”里,作为四方签约代表之一的上海殡葬服务中心主要承担的就是对契约资金如何使用、契约是否履行的监管作用,而居委会(工作单位)实际上也起到第三方监管的作用,好让签约市民踏实放心。
去上海殡仪馆参加葬礼如何送花圈?参加葬礼有什么讲究?
去上海龙华殡仪馆参加葬礼如何送花圈?参加葬礼有什么讲究?
死亡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尤其是它发生在自己的亲戚朋友身上。
人们常说的“办白事”就是为了缅怀死者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上要庄严、肃穆,以及恰当地表达对死者的缅怀和思念。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亲戚朋友遭遇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收到丧事的通知,通知我们去上海龙华殡仪馆参加葬礼,那我们该做什么准备?参加葬礼有什么讲究?我们需要提前了解一下,当面去吊唁,一定要记得带上你的礼物和问候,而且一定要根据情况送去不同的礼物。那些高龄的老人故去,安安静静的因为“老”而去世的。这种情况是任何人都无能为力的,故而,这类悲伤会减轻一些。另外一些就是“哀丧”,这些死亡一般都是由于意外造成的,例如:车祸、疾病等,总之是年纪很轻就去世的,这是令人悲伤的。
不过,丧事总归是一种悲痛的事情,在吊唁的时候要显示出悲伤的情绪,更要说些安慰当事人的话。那么,礼物需要选择哪些,都有什么讲究呢?
1.在追悼会上人们常常送的就是一些礼金,这是一种约定俗称的交往礼物,又是你的一份心意,毕竟在开追悼会的时候总是需要花费和开销的,你的礼金能够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记得,这个礼金千万不能用红纸包装,用白色或素色纸封套包好,在封皮上写上“奠仪”、“帛金”之类的黑字并署名。
2.挽嶂、挽轴、挽额也称礼悼,题词不拘形式,通常以四字为多,多是直写,横写的称“挽额”。
3.祭奠礼品如赠送香烛纸钱、鞭炮、“三牲”、果品之类的祭祀用品,并随祭品附送礼单帖。
4.花圈或花篮。鲜花或纸花均可,上写有挽带,有上下款,上款写对死者的称谓和极简短的悼词,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不过送的花也有些讲究,因为每种花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总的来说送追悼的花,主要以黄色和白色为主,千万不要送那些过于鲜艳的花。能送的花主要有:
(1)黄菊和白菊扎在一起表示肃穆哀悼。
(2)白菊表示真实的哀悼。
(3)翠菊表示追念和哀悼。
(4)黄色和白色的康乃馨表留恋之意,i者走好。
(5)白色大丽花可布置灵堂、灵车,寄托哀思.
(6)白百合在印度寓意对亡灵的哀悼。
(7)白玫瑰表示对故人的追思和哀悼。
(8)白色马蹄莲表示真挚的哀悼。
悲伤在所难免,就让这个悲伤的追悼会多充满一些关怀和情意吧!
上海的葬礼是怎么办的?
盛宣怀,是晚清赫赫有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官办商人、买办,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1916年,盛宣怀辞世,盛家为其举办了盛大的葬礼。翌年,即1917 年11 月19 日,上海《民国日报》社会新闻版《盛宣怀出殡纪盛》收录了相册的一些照片,近来一家拍卖公司拍卖此影像,“新浪照片”也转发了。好在我近来再做有关礼仪的图录,找到了这份百年之前上海葬礼的资料,也是倍感欣喜。于是发一组与诸位友人分享。
送葬队伍经过租界,场面拥挤不堪
送葬队伍人头攒动
1843年11月,上海开埠以后,西人纷涌进上海滩,在以后的百余年间,“上海涌现出众多冠之以‘万国’的事物,诸如万国储蓄会、万国红十字会、万国建筑博览会、万国殡仪馆等等,就丧葬文化而言,近代上海也堪称万国丧葬之博览胜地。”上海的丧葬文化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情景,但最终的趋势还是中外移民相互尊重各自的葬俗,并在碰撞交流中日渐简约与简化。
象征盛宣怀功绩的招魂幡过市场面
长长的送葬队伍
1912年秋,中华民国建立后,盛宣怀回到上海,在上海租界中继续主持轮船招商局和汉冶萍公司。盛宣怀支持袁世凯,二次革命时他希望袁能胜利。1915年日本曾试图拉拢盛,但遭到盛的拒绝。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病逝于上海。他的葬礼极其盛大,盛宣怀大出殡轰动上海,耗资30万两白银,送葬队伍从斜桥弄(吴江路)一直排到外滩,为此租界当局专门安排了交通管制。从当时送葬的情况看,规模盛大,当与中国传统的“出殡”丧礼还是有很大区别。这种“大出丧”比之传统的葬礼,让逝者倍享哀荣。
巨大的“奠”字和飘扬的旌旗
不中不西的送灵牌队伍
西方的葬礼中国人葬礼的影响,其最大者莫过于“花圈”。丧仪中的送花圈习俗是近代从西方传入上海的。上世纪初出版的《图书日报》有一则描绘“上海社会之现象”的绘画和短文,文中称:“送葬总要送花圈,向惟西人有之。以鲜花最为高洁,故特陈诸死者之墓,以表敬意;近则华人亦纷纷效之,试观大出丧,除各种仪式仪仗外,必有花圈列入。”近代,这种风俗传入上海,并从上海传到全国,成为中国的送葬风俗。该文作者还以花圈为题作了一首连环诗,该诗从“伤”字起首,顺读为:“伤心洒泪恨绵绵,吊祭凄凉暮雨天;荒冢献花鲜摘得,香云拂墓冷凝烟。”而以“烟”起首,倒读则为:“烟凝冷墓拂云香,得摘鲜花献冢荒;天雨墓凉凄祭吊,绵绵恨泪洒心伤。”诗写得不算好,很是表达了生者的心情与哀思。
100年前的城市治安管理士官
在那个时候,融会中西的丧葬习俗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当时人充分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在报上刊登一则讣告消息,转告亲友,取代了派人专程一一报丧的旧制。披麻戴孝、蓬头垢面,一步一叩的大出殡,有碍观瞻,所以在庄严肃穆的大礼堂中举行追悼会更受人们的欢迎,佩黑纱、献花圈、奏哀乐、读诔文很快被人们所接受。而另一方面,仍然有人牢牢地死守着过去的丧葬旧俗。“入土为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通常有更多的中国百姓举行了追悼奠仪后,要大行出殡礼去墓地埋葬。那些离开了故土家园来到城市工作、求学的人士,由于在新居地没有自己的土地可供下葬,往往择期专行移柩大典,用车船载回原籍再行安葬。在城镇,“做七”,请僧道做佛事道场、宴客大吃素斋等旧习依然四处可见。
送葬队伍带着盛宣怀像的士兵
1943年,由国民政府设置的国立礼乐馆,因国内新旧礼俗混乱,婚丧失据等现状,由考试院院长戴传贤邀约内政、教育、铨叙、外交部和礼乐馆、文官处、典礼局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名流、专家、学者,对中国社会的礼仪习俗进行讨论和研究,制订了一套政府颁行的礼仪规则,编成《北泉仪礼录》。在该书第五篇凶礼中比较详细地规定了丧仪的细目。这套礼规综合了中西方礼俗,扬弃了传统丧俗中落后愚昧的繁琐之恶,吸收了西方丧俗文明健康、简洁卫生之优,同时更多地考虑到了国民的接受能力,亦显示出传统丧葬俗制的根本性变革过程仍处于进行之中。
开追悼会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开追悼会的一般程序为:
1、司仪宣布ΧΧΧ同志(先生、小姐、女士)的追悼会现在开始,介绍参加的单位领导,生前好友,因故不能参加追悼会而采用其它方式表示哀悼的情况说明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2、全体默哀3分钟。(奏哀乐)
3、单位(或直系亲属)致悼词。
4、家属致答谢辞。(直系亲属致悼词,不用作答谢辞)
5、向遗像三鞠躬。
6、向遗体告别。(奏哀乐)